编者按: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直以来,学校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涌现出一批批优秀教师,他们始终坚守教育的初心使命,躬耕教坛育新人,矢志奋斗做奉献,以实际行动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近日,从教育部和自治区传来喜讯,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地球科学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谢晓兰教授等6名教师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模范教师”称号,为集中宣传展示学校先进集体和模范教师风采,引导各单位各部门和广大教师以受表彰的先进模范为榜样,特在“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集中刊发他们的先进事迹,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学习他们。
近年来,地球科学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守地学底色,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团结一致朝着建成“在地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新时代地球科学学院”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学院各项事业展现新面貌,取得新成绩,再获新突破。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办学治院政治方向坚定。坚定不移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构建“1219”党建工作体系,高质量发展路径明晰,入选学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广西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坚持党管人才,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1人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
学校党委书记邓军(左)慰问学院“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刘希军教授
“关键金属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人才自主培养成效显著。聚焦五育并举,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学院获批全区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坚持改革赋能,获批教育部基础地质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等国家级教学平台;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等专业被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被认定为国家特色专业并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地球科学概论》《矿床矿相学》《基础地质学》等课程被认定为国家一流课程;获批广西示范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省部级教学平台;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入选广西一流学科。狠抓学风建设,学生近年考研录取率年均30%以上,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0%以上,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被认定为国家特色专业并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
师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数广集团杯”广西赛区选拔赛取得优异成绩
始终坚持平台赋能,科技创新研究成果丰硕。实施有组织科研,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大师+平台+团队”建设模式,获批省部级科研团队4个。积极开展行星科学研究,南极科考团队六赴南极,助力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南极陨石拥有国,事迹获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广西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学校成为广西首家获得“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的科研机构。强化平台建设,提升科研保障水平。建成有色及贵金属隐伏矿床勘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有色金属矿产勘查与资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强化产学研协同,增强科研攻关能力,年均到位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项,地球科学学科进入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
地球科学进入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
学院青年教师获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
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突出。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人才与技术优势,在资源勘查与矿产规划、地质防灾减灾、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为“3·21”东航航空器飞行事故搜救等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地质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势开展公益科普,年均服务社会群众3万余人次。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派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科技、产业、文化、助学等帮扶。拓宽视野,推动国际交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实施“中国—东盟发展战略”,先后与马来西亚、老挝等国矿产部门、高校、企业开展合作,牵头申报中国-老挝(国家)地质矿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学院教师在“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救援相关情况
地质博物馆赋能社会教育实践探索,受到业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广西一流学科教师团队赴马来西亚科研考察,深化广西-东盟科技交流合作
(一审:闫子琦;二审:唐丽华;三审:陈小波)